本期节目我们读小说《城市与狗》,作者巴尔加斯·略萨。《城市与狗》是略萨根据自己少年时在军校学习的亲身经历写成,以位于秘鲁首都利马的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与扰攘的利马市为舞台,围绕着几个军校学员,描绘了他们残酷的生活、懵懂的青春、对社会的反抗、与学校当局的种种矛盾。1963年出版,是略萨发表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出版后,与略萨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在秘鲁的威权时代里被禁毁。《城市与狗》被认为是标志“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开始的4部里程碑小说之一(另外3部分别是卡洛斯•富恩特斯《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胡里奥•科塔萨尔《跳房子》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豪尔赫·马里奥·佩德罗·巴尔加斯·略萨(1936—2025),通称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名作家,世界小说大师,因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深刻的内容获得“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美誉,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胡里奥·科塔萨尔并称为“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1976年被推选为历史上第一位拉美裔国际笔会主席。曾获众多全球重要文学大奖:1985年海明威文学奖,1986年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1988年美洲金质奖章,1994年西班牙文学最高荣誉塞万提斯文学奖,1999年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2000年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并在2010年因“对权力结构的描绘,以及他那反抗、起义、失败的犀利印象”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公羊的节日》《酒吧长谈》《绿房子》《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等。略萨提倡“不妥协文学”,主张文学的批判性,经常通过写作抨击社会乱象,并探讨个体在压迫性现实中争求自由的斗争。你会听到:1、作品内容简介。2、作者略萨生平和“拉美文学爆炸”。3、多视角、多第一人称叙事的技法带来哪些阅读体验?如果不采用这种写法,会有什么变化?4、精彩片段分享。5、为什么叫《城市与狗》,怎么理解其中的隐喻?片头曲:靛厂片尾曲:Flor de Retama – Martina Portocarrero主播:大壹 / 超哥 / 星光
--------
1:43:39
Vol.281 什么是精英的傲慢,怎么定义成功?
本期节目我们读《精英的傲慢》,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基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这一现状阻碍了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阶层流动就能带来平等么?如何校正努力成功信条?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桑德尔教授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探讨和引导读者反思美国梦的破碎,揭示教育的目的、工作的意义,应答当代社会的热议话题,剖析西方政治分歧的根源。迈克尔·J·桑德尔(1953-),美国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博士(罗德奖学金获得者)、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以在网络上流行的哈佛大学公开课“正义”(Justice)和他1982年所著的《自由正义与正义的局限》一书中对约翰·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而闻名。他从1980年起担任哈佛大学大学部通识课“正义”(Justice)的主讲,此课连续多年成为哈佛大学注册人数最多的课,创下了哈佛大学的历史纪录。他擅长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通过对极端假设或热点新闻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公开辩论。代表作《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等。你会听到:1、介绍作者的学术研究方向、成名作和政治哲学脉络。2、结合精彩片段,阐述核心论点和关键概念:1)星光:什么是“优绩主义”?它的历史发展脉络?它是如何成为统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的?2)大壹:“优绩主义”为何会成为一种暴政?它给教育、工作、民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问题?3)超哥:对于以上种种问题,桑德尔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3、假如有机会当面请教桑德尔,最想问什么?4、“优绩主义”的反义词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抵达?片头曲:上天桥片尾曲:Bruce Springsteen - The Ghost of Tom Joad主播:超哥 / 星光 / 大壹
--------
1:39:51
Vol.280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什么是幸福的一天
本期节目我们读短篇小说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作者索尔仁尼琴。小说集共收录《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玛特辽娜的家》《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一件事》《为了事业的利益》《一只右手》等9篇作品。其中,同名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以作者自己的劳改营生活为素材写成,发表于1962年。集中描写了主人公在劳改营中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熄灯所度过的普通又难熬的一天。这篇小说是苏联文学史上第一次描写劳改营的生活,开创了“劳改营文学”的先河,为俄国文学中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一天》也标志着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位作家的诞生,是他在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亮相。同时,从内容上看,《一天》开创的“劳改营题材”几乎成为贯穿索尔仁尼琴文学创作的母题。索尔仁尼琴(1918-2008),苏联及俄罗斯哲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永远的反对派”。代表作《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红轮》《癌症楼》等。你会听到:1、小说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2、作者索尔仁尼琴生平,介绍“古拉格群岛”。3、小说集中最喜欢哪篇小说?为什么?哪个写作手法印象深刻?4、精彩片段分享。5、用一个词描述阅读情绪。6、索尔仁尼琴在写什么、记录什么、表达什么?片头曲:香堂片尾曲:Эх, дороги... Пыль да туман主播:大壹 / 超哥 / 星光